再曬數天,當它全乾時就可送到榨油場榨成油。有了榨油場代工,省去了不少程序,記得小時候經常陪著父母親日以繼夜,從搗碎、磨粉、蒸熟到送入木造榨油機,一直到一滴一滴的油慢慢滴出來,守在機旁不斷加壓,由「滴」累積成「瓶」是漫長的等待。濃濃稠稠淡黃色,帶著一股淡淡的香,小時候媽媽偶爾會從大鍋稀飯中撈起一碗「乾飯」淋上少許茶籽油 再打上一顆雞蛋,攪拌後成了疼愛寶貝的桌上佳餚,真是感念。 二百多年前一群由大學士張文鳳率領的福建安溪居民,渡過了兇險的黑水溝在山下的小坪頂安居落戶,他們帶來了安溪的鐵觀音廣植於附近山區,因此茶葉在民國五○年代以前是重要的經濟作物。「興福寮」是一個古僕的小山村,先民也是移民的一系,受限於水源不足,這裡只有三十戶人家,小村雖 不起眼,但曾經也有它輝煌的過往,1921年日本人發現的大屯金礦就在這裡,四、五○年代它則是柑橘外銷日本的重鎮,可惜隨著時代的演進,蛻去了光環,又受國家公園開發建築的限制,這裡保留了一份難得 的古樸之風。早期種植的茶樹已不再採收茶葉,但是老茶樹上每年 都會結出累累的果實,為農民帶來少許的收益,雖然茶油價高,但是十數瓶的成績已是動員全家大小人仰馬翻半個月的成果,一百公斤只可榨出2.5公斤的油,一百公斤要讓一個人採一整天採到手抬不起來,如果連工資成本算進去,一瓶的製造成本肯定超過五千元,一瓶賣一千八還真便宜,只是苦了農民,食之乏味,棄之可惜也對不起良心,為了三、二萬強收成又要累翻一家老小,真是左右難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