挖 竹 筍


123123123

難得的體驗 -- 挖竹筍 竹筍是竹子的側芽,幼嫩時是非常鮮美的食材,可湯可炒可作涼筍,蘇東波說:「無竹令人俗,無肉令人瘦,若要不俗又不瘦,每餐還須筍炒肉」,可見竹子母子在古老的時代就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

 
123123123

竹子一年一世代,上圖中間二枝綠竹是去年的媽媽,今年升格當奶奶,二側是去年的Baby,今年升格當媽媽,負責生產今年的竹筍,奶奶不產筍,偶爾生產也是畸形兒,絕非市場上見到Everyday的標準品,綠竹叢生,地下莖走向呈放射狀,每一株都須要充足的生存空間,才能有豐富的產能,雖奶奶不產筍,留它下來的只為帶大孩子。

 
123123123

好大的筍,就此切下,收穫滿滿? 筍往前生長,幼嫩在前端,後方隨著纖維化,不僅不能吃,也會切下往日後產筍的生長點。

 
123123123

這樣切,也不對,有一段幼嫩未取下,那一段直徑最粗,品質最好。

 
123123123

對了,這樣最適度,切割時可由需用力道判斷出,移往方會難切或切不下,右邊則太易下手,左移右移會切得適度。 當然像專家的我們,割筍時絕不需左搖右擺,管它西瓜那邊大。

 
123123123

生長點,每撥下一葉竹筍殼,會看到一個生長點,這就是下一支竹筍,往下延伸,未切下的部分蘊藏了6~8個生長點,雖有生長點,如果這支竹筍任令成長,所有植株的養份會全供竹筍往上成長,這些生長點不再是生長點,只是竹子地下走莖的一部份,除非竹子成年長熟而且氣候合宜,這些生長點才會再產一、二支晚來的竹筍,切了筍,未切下的生長點將在往候的日子再產6-8支筍,竹筍媽媽第一胎會產4~6支筍,會順著竹節的方向走,割掉第一批,第二代隨著第一代每支6~8個生長點,七、八月份將是竹筍的盛產季節,只要雨水足夠。

 
123123123

慣性迷思 -- 綠竹筍,早上才挖? 綠竹筍是唯一在未出地面時的品質最好,只因出了土行了光合作用之後筍會變綠變苦,但未出地面怎知有筍? 如果只因早上容易判斷是否有筍就被冠上上午挖品質好的標籤,農場不得不為它叫屈,如上圖,地上有濕點,下方一定有筍,只因同為竹子的結構組織,竹筍會接收由根部送來的源源水份,並不斷由筍尖滲出,接近地面的點當然浸濕,隨著陽光日照濕點消失,再也難斷藏在地底的寶物,所以習慣大早採筍,並非下午採的就不好,只是早上容易發現。

 

活動相片